当放电结束,放电管熄灭时,内阻立即恢复为数百MΩ 因此气体放电管在通信系统的防雷保护中获得了广泛应用高能陶瓷体放电管 主要特性1直流击穿电压 70~5000V 2冲击放电电流820μs, 最大值60kA 3冲击放电电流10350μs, 最大值60kA 4工频放电电流1s 最大值 20A 5工频;三GDT选型 31在快速脉冲冲击下,陶瓷气体放电管气体电离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为02~03us,因此有一个幅度较高的尖脉冲会泄露到后面去若要抑制这个尖脉冲,有以下几种方法a在放电管上并联电容器或电阻b在放电管后串联电感或留一段长度适当的传输线,使尖脉冲衰减到较低的电平。
据此确定所需放电管的标称直流击穿电压值例如在电话线的过电压防护中,常态时,电话线两线间的电压为48V,但当振铃信号来时,两线间的峰值电压可达175V左右,因此,此时选用的气体放电管的直流击穿电压的下限值必须高于175V,考虑到留点余量,所以一般选用直流击穿电压值下限为190V标称直流击穿电压。
气体放电管的基本物理特性
1、三级气体放电管,中间的电极c我们称之为中心电极,两端ab为两边电极LangTuoGDT气体放电管并联在类似电源线电信线信号线和数据传输线等敏感设备的前端,进而保护它们免受因闪电和设备开关操作引起的瞬间突波电压的破坏正常情况下,这些器件并不会影响信号的正常工作然而,在电压浪涌情况下。
2、一般在电源系统的防雷中采用压敏电阻串联气体放电管的组合电路在电源防雷中,由于放电管的隔离作用,压敏电阻几乎无泄漏电流流过,这样就大大减缓了压敏电阻因长期流过的泄漏电流所产生的老化现象,同时在保证可靠切断气体放电管工频续流的前提下,能够将压敏电阻的参考电压选的更低一些,以降低其残压和箝。
3、工艺特点空气放电管还是属于开放式产品,在工作时不保证绝对没有点火花从排压孔喷出,气体放电管是密封结构,一般有2极和3极良种结构形式,一般3极有热保护装置短路装置,在放电管工作时温度超过了一定范围,短路装置启动使放电管整体导通防止温度过高造成放电管内气压生高器件爆裂工程应用一般空气放电管现在很少应。
4、应该是陶瓷气体放电管陶瓷气体放电管是在放电间隙内充入适当的惰性气体介质配以高活性的电子发射材料及放电引燃机构,通过贵金属焊料高温封接而成的一种特殊的金属陶瓷结构的气体放电器件它可用于瞬间过电压防浪涌,也可用作点火其高阻抗低极间电容和高耐冲击电流是其它放电管所不具备的当线路。
3极气体放电管设计规范
气体放电管GDT是一种间隙式的防雷保护元件当瞬态电压超过其绝缘强度时,GDT内部的惰性气体被击穿,由原来的绝缘状态转化为导电状态,导通后放电管两极之间的电压维持在放电弧道所决定的残压水平,这种残压一般很低,从而使得与放电管并联的电子设备免受过电压损坏陶瓷气体放电管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在。
电池三pin和2pin区别如下13pin电池基本上电池正负极加上保护内部有个NTC每个电池板子的NTC规格不一样,过温保护需要注意,2pin就能调速22PIN气体放电管使用在单端信号信上,3PIN气体放电管使用在平衡线上。
优点 绝缘电阻很大,寄生电容很小,缺点在于放电时延即响应时间较大,动作灵敏度不够理想,对于波头上升陡度较大的雷电波难以有效地抑制。
气体放电管的失效模式多数情况下为开路气体放电管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且各个厂商的电性能相差也较大,尽量选取可靠性和品质优异的厂商浪拓电子LTB3R090L三极气体放电管提供卓越的浪涌电流额定值低漏电流及低插入损耗,且电容值在不同电压下仍保持不变不仅如此,讯号及系统运作也不受干扰,优化。
最好的当然是EPCOS和西岱尔的,不过这两家的料是进口料,交期长,价格高国产的生产厂家有新铂铼威特科深波槟城硕凯等厂家,最出名的还是槟城的,镇江电子管厂和硕凯的也还行,价格便宜,新铂铼威特科要倒闭了,摇摇欲坠,深波的质量比较差比较出名的代理商,就是没厂说自己有厂的,有。
陶瓷气体放电管没有方向和电极之分一般将气体放电管分为二极和三极气体放电管如下图对于三电极气体放电管的测试方法是,检测任意一端电极ab到中间电极c之间的特定击穿电压绝缘电阻及电容。
3 当氢气管道压力小于等于04MPa时,安全距离应大于等于16米4 当氢气管道压力小于等于08MPa时,安全距离应大于等于20米5 当氢气管道压力小于等于10MPa时,安全距离应大于等于25米因此,氢气放电管电极之间的距离应在10米至25米之间。
气体放电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的形式有辉光放电电弧放电电晕放电火花放电介质阻挡放电等辉光放电 低压气体中显示辉光的气体放电空气中的电子大概在1000对cm3,由于高压放电现象在低气压状态下会产生辉光现象现象,即是稀薄气体中的自激导电现象在置有板状电极的玻璃管内充入低压约几毫米汞柱气体或。
转载请注明:玄武区聚富迈设计服务中心 » 放电管 » 3极气体放电管设计(气体放电管的基本物理特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